聽見大姐這些話,玉嫻真是忍不住翻白眼。這都叫什麼想法啊?女孩子怎麼了?女孩子就不能養爹娘麼?女孩子就不能頂門立戶過日子?她還真是不信這個邪了。要是家裡人還這麼欺負韓氏,那她還非得想辦法讓三房分出去不可。

要知道,每天看着韓氏一刻不停的忙碌,看着韓氏在妯娌跟前都抬不起頭的那個樣子,玉嫻真是覺得特別窩火。假如能夠分家,離開周家的話,說不定韓氏就會有所改變。當然,這些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,她現在需要慢慢轉變這些人的想法,最好是找到靠山,有人支持才行。

「大姐,咱娘在周家總受欺負,爺奶也不待見她,那咱姥和姥爺呢?他們就不幫着咱娘出頭?」之前玉嫻打聽過,韓氏的家就在臨近的村子。韓家也是個大戶,過得還算可以,而且韓氏還是韓家唯一的閨女。按說,韓家不應該看着自家閨女受氣不管啊。

提起這個來,玉婉就忍不住嘆氣,「哪是咱姥和姥爺不管啊?是咱娘,咱娘自己沒底氣,也不敢回娘家,總覺得這是給韓家丟臉了,她沒臉回去。別看兩個村子離得不遠,可是除了過年,咱娘很少回娘家,就是在這邊幹活。」

「就算偶爾回去一次,也不許我們提起周家的事情。咱姥一問,咱娘就說在周家挺好的,公婆都很好,妯娌相處的也不錯。你說這樣子,咱姥還能咋辦?」說起來這個,玉婉真是很心疼母親韓氏。就因為沒能生出個兒子來,韓氏就覺得愧對周家,是周家的罪人了,哪裡還敢回娘家告狀?

聽了這話,玉嫻簡直就是一頭黑線,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了。這都叫什麼事兒啊?自己不能挺直了腰板,難怪別人會騎在你頭上作威作福了。韓氏這個心態首先就有問題,難怪她在周家會是這樣的處境。

如今看來,想要改變這個情況,可能首先還是得讓韓氏能再生孩子。韓氏今年也不過才三十歲,在玉嫻看來還很年輕啊,完全有可能再生的。就是不知道,是不是身體出了什麼毛病,才會這麼久了一點兒動靜也沒有。

要真是身體出了問題,那就需要去找郎中看看,好好調養才行。玉嫻暗自決定,抽空還是要勸着韓氏去看郎中。當然了,也要從其他方面入手,總要想辦法改變如今的處境才行。或許,她可以從韓家入手,讓外祖母想辦法勸勸母親。

玉嫻的記憶之中,好像外祖母家的幾個舅舅都在山上看場子。這看場子,是當地的一種專用詞,說的就是專門在參地里看着大傢伙種植的人參。對了,她來的這個地方,跟她在前世東北某個特別出名的人參之鄉很像,也是專門以種植人參為生的。

這邊據說有六七個村子的百姓,都是以種植人參為生,這邊的官府,也是設有專門的人管理。並且聽說,只限於這幾個村子種植,技術種子等,絕對不許往外泄露呢。

玉嫻倒是不管這些,她唯一在意的就是,幾個舅舅在山上看場子。而且聽家裡人說起來,好像每年秋天這個時節,外祖父外祖母等人也會上山去幫忙。這樣的話,她是不是可以磨着父親帶她一起上山呢?要是可以的話,就能見一見外祖家的人了,也能打聽一下外祖家對母親是什麼看法。

玉嫻越想就越是覺得這是個好主意,於是等姐妹幾個挖了滿滿兩筐野菜之後,便一起興高采烈的回周家了。

挖野菜不是個容易的事情,其實也挺費時間的。玉嫻幾個寅時中左右從周家出來,等到她們回家時,已經快卯時中了。幾個女孩回到周家,連忙打了水清洗野菜,然後再把洗好的菜拿到廚房。趁着廚房這邊剛剛做好了飯,鍋底還熱着呢,連忙把野菜還有糠皮子等物都倒進去煮上。

鍋里倒進去豬食,底下再扔點兒柴禾,基本上能把豬食煮熟就可以。這會兒工夫就不用看着了,可以進屋去吃飯。

姐妹幾個剛剛走進前院正房,還沒進東屋呢,就聽見屋子裡,老太太的聲音了。

「你說你一天都能幹點兒啥?就讓你做個飯,你看看這餅子讓你貼的?大半都出溜到鍋底了,這糊巴爛啃的,你還想不想讓人吃飯了?好好的東西到了你手裡就弄不出個好來。今早晨我看你別吃了,留着你那份兒,給家裡的男人吃。」

玉嫻一聽這話就知道,今早晨的飯,讓吳氏給做砸鍋了。吳氏原本就做飯不怎麼好,再加上她總是偷奸耍滑不肯幹活,手藝更是生疏,冷不丁這一早晨要忙活二十幾個人的飯菜,肯定是手忙腳亂弄了亂七八糟。

玉嫻悄悄探頭往屋子裡看,就見到周家老太太陰沉着一張臉,一副恨不得吃了吳氏的模樣。再看看那桌子上柳條編的笸籮里,原本應該色澤金黃的餅子,此刻卻一面黑乎乎的。一看就知道,這是火候沒掌握好,餅子糊了。

得,看那個樣子還糊的不輕,都漆黑的了,肯定不能吃。也難怪老太太會不高興,浪費糧食呢。尋常百姓家吃飯都是量着肚子來,尤其是周家,這麼多的人口,每一天的飯食都得老太太親自掌控。這麼浪費,老太太要是能高興才怪呢。

當然,玉嫻巴不得吳氏挨收拾才好呢,這會兒更是心裡高興的很。這個四嬸兒太張狂了,成天就想着拿捏別人,踩低韓氏,真以為這周家沒人能收拾她了?這回好了,讓老太太一頓責難,看她今早晨怎麼辦?

玉嫻在外屋偷着樂,屋子裡頭,周家老太太卻是看着吳氏各種不順眼。當初她就不太同意四兒子娶這個吳氏,鎮上的閨女哪有幾個能正經過日子的?可兒子就是死活看中了,她也是沒辦法,只好捏着鼻子讓吳氏進了門。

剛開始兩年還行,吳氏還算聽話。可是後來,隨着老四去了縣裡做工,給人家做賬房,一年能拿回家來十幾吊錢之後,這吳氏可就越發的得意起來。加上她生了三個兒子一個閨女,在周家也是站穩了腳跟,這兩年越來越懶了。